首页 人工智能

冲刺国内AI第一股 旷视科技能否撑起40亿美元估值?

TechWeb 文/九月

QQ截图20190906143950

8月25日晚间,AI独角兽企业旷视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,传闻已久的上市终于要落地了。

2017年,旷视科技创始人印奇就曾表示过上市的野心,“上市是肯定的,希望我们是第一个”。

目前,国内与旷视科技并称“CV四小龙”的三家公司中,依图科技和云从科技或有意在科创板上市,估值最高的商汤科技暂无上市计划。此番旷视提交招股书,IPO步伐走在了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前列,离AI第一股的目标更近一步。

然而,自招股书递交以来,“巨亏52亿”“AI监视学生”等负面消息频频传出,旷视科技“AI第一股”头衔拿的似乎没那么轻松。

从财务报表来看,旷视科技以盈利状态冲刺IPO,身披可观的融资和估值,拥有年轻化的创始团队,以及358.8%的高复合增长率。然而在光鲜外表下,旷视科技也面临着研发支出高、营收结构不合理、行业竞争激烈等问题,如何保持持续变现能力尤为重要。

若港股上市成功,旷视科技将成为继小米和美团之后,第三家同股不同权港股上市公司,但能否撑起40亿美元估值还有待市场检验。

9轮融资13.5亿美元 创始人紧握决策权

2011年,来自清华姚班的3位毕业生联手创立了旷视科技,彼时创始团队平均年龄23岁。8年时间过去,几位创始人依然年轻,印奇31岁,唐文斌32岁,杨沐30岁。

招股书显示,自成立以来旷视共完成了9轮融资,总额13.5亿美元,折合人民币96.5亿元。

今年5月,旷视完成了7.5亿美元的D轮融资,估值达40亿美元,这也是公司历史上单笔金额最高的一轮融资。与此同时,联想创投、创新工场等赎回优先股退出股东行列,李开复等退出董事行列。这一系列动作引发行业内外猜测纷纭,旷视回应时表示工商信息变动为正常调整。

QQ截图20190906152728

天眼查上披露的融资历程

股权结构方面,印奇持股8.21%,唐文斌持股5.9%,杨沐持股2.72%。蚂蚁金服持股比例15.08%,是第一大机构股东,淘宝中国持有14.33%,阿里系合计持股达29.41%,系旷视科技最重要的股东。其余几位重要股东包括国风桥投资有限公司,持股比例11.27%;Machine Intelligence,持股比例为6.19%;AI Mind,持股比例5.57%。

值得一提的是,“CV四小龙”之中三家背后都有阿里巴巴的身影。除了旷视科技,阿里巴巴也投资了商汤科技,而依图科技的股东之一云锋基金背后,其中一个股东正是马云。

不过,得益于“同股不同权”的架构,在投票权方面,旷视暂不受制于阿里的大股东地位。

同股不同权的架构下,旷视股本分为A类股份及B类股份。A类股每股可投10票,B类股每股可投1票。旷视的三位创始人合计持有16.83%的股份,在上市前的表决权大概在66.99%左右。

根据我国《公司法》规定,股东大会作出修改公司章程、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的决议,以及公司合并、分立、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的决议,必须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三分之二(约66.66%)以上通过。

三位创始人通过同股不同权掌握了66.99%的表决权,刚好满足66.66%的表决通过条件,只要三人同时签订了一致行动人协议,就可以稳稳拿下旷视的决策权。

巨亏还是盈利,谁说了真话

随着招股书的披露,旷视科技的营收情况正式公开,接受市场的检阅。

营收方面,旷视2016年收入6780万元,2017年3.13亿元,2018年14.27亿元,复合年增长率为358.8%。相比之下,2018年商汤收入约20亿元,依图收入约8亿元,云从收入约6亿元,旷视的14.27亿元仅次于商汤,高复合增长率也十分可观。

然而,“巨额亏损52亿”的字眼又赫然出现在多家媒体报道标题中,显得格外扎眼。

2016年、2017年及2018年,旷视分别亏损3.428亿元、7.59亿元及33.51亿元。截至2018年及2019年上半年,旷视分别亏损7.29亿元及52亿元。

对此,旷视在招股书中解释,亏损主要是由于“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变动及持续的研发投资”。

2016年到2018年,旷视的研发开支分别为7816.5万、2.05亿和6.13亿,复合增长率约300%。2019年上半年研发开支为4.68亿,占整体收入的49%。可以看出,研发投入的确占据了相当的比重,也是其最主要开支项。

至于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变动则比较晦涩,也是导致报表中巨额亏损的关键点。

事实上,初创企业融资时经常使用可转换可赎回的优先股,既有利于企业获得融资,又可以降低投资者的风险。在国际会计准则(IFRS)下,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变动会作为“金融负债”计入财务报表。企业经营良好,融资能力强,估值增长,带来公允价值上升,相应的公司对股东的“负债”越来越多,体现在财务报表中则是企业亏损的增长。

换句话说,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变动对股东而言是账面的价值增长,对企业而言是对股东的负债增加,实际上并没有现金流出,随着企业IPO之后优先股转为普通股,这部分亏损也就从报表里消失了。

所以,亏损激增,反而说明旷视近年来发展良好,价值提升大。而媒体争相报道的“巨亏52亿”,尽管吸睛,却形成了对旷视业绩的误导。

经调整后,旷视2016年及2017年净亏损9200万元及1.42亿元,2018年利润为3220万元。截至2018年及2019年6月30日止六个月,净亏损及净利润分别为1.37亿元及3270万元。

旷视从2018年开始盈利,尽管这一数字不是那么惊艳,但至少可以稍微缓解外界对于人工智能泡沫的担忧。

“1+3”战略下 营收增长赛道有待拓宽

今年初,旷视正式确立“1+3”战略,“1”是指旷视自研的深度学习框架Brain++,“3”指的是三大业务板块:个人物联网解决方案(SaaS和个人设备)、城市物联网解决方案、供应链物联网解决方案。这三大解决方案中,第一类对应的产品应用主要是Face++平台、人脸解锁,第二类主要面向政府提供智慧安防等,第三类则是物流场景。

纵览旷视科技的发展历程,有以下几个关键节点。2012年旷视开始经营Face++平台,2015年实现技术的商业化落地,同年年底将业务扩展至城市物联网垂直领域,2018年扩展至供应链物联网垂直领域,2019年1月推出AIoT智慧物流操作系统河图。

目前,旷视核心收入来自城市物联网业务,占比达七成以上。2019年上半年,城市物联网解决方案收入占比73.2%,毛利率59%;个人物联网解决方案SaaS收入占比13.1%,毛利率87.2%,个人设备占比8.7%,毛利率77.9%;供应链物联网解决方案收入占比5%,毛利率62.8%。

从2017年开始,城市物联网业务占总体收入的比重开始过半,达到1.7亿,占整体营收53.6%;2018年继续大幅增长,达到10.6亿,占比达到74.1%。

然而目前国内四大CV企业的落地重点都在安防行业,旷视城市物联网业务或难有爆发性增长。目前旷视开始向供应链物联网重点发力,今年1月发布了河图操作系统,宣布投入20亿打造河图合作伙伴计划,5年连接10亿台机器人,推动物流场景落地。不过在营收上尚未有突出的表现,今年上半年来自供应链物联网的营收仅占5%。

另一方面,旷视科技还面临着单一大客户过于集中的问题。2018年与2019年上半年,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有所增加,合计占总收入的22.0%及34.1%。其主要客户一部分来自于政府部门的采购,另一部分则集中于阿里巴巴、蚂蚁金服、富士康、中信银行等各自领域的龙头企业。前两大客户均为中国智慧城市管理解决方案的系统集成商,2017年、2018年与2019年上半年,最大客户便贡献了总收入的8.0%、10.1%及13.2%。

旷视科技在招股书中也对此进行了风险提示,“行业竞争十分激烈,且在多个主要业务领域面对竞争。”金融、终端、安防既构成了旷视科技的主营业务收入,也是当前CV企业的主要耕耘市场。旷视科技与其他企业的主营业务存在高度重合,譬如商汤科技,其在智慧城市、个人设备等领域同样也有深入布局。小米、OPPO、vivo不仅是旷视科技的客户,也是商汤科技的合作方。可以看出,旷视科技要保持营收增速,还需要发掘更多的落地场景,拓宽人工智能商业化赛道。

人工智能隐私保护困局待解

旷视科技宣称公司的使命是用人工智能造福人类,创始人、董事长兼CEO印奇在公开信中也提到,要“引导科技向善”。

不过,招股书刚刚发布一周,一项“人工智能课堂监控”技术再次将旷视科技推上风口浪尖,背后的隐私与伦理问题引人深思。

9月2日,一张课堂行为分析图片在网上流传,图片显示,学生在课堂上一举一动都可以被摄像头实时识别,学生举手、玩手机、睡觉、听讲等具体行为被打上诸多标签。这张图片左上角的logo正是“MEGVII旷视”。

该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老师了解课堂授课反馈情况,但学生个人信息数据被大量获取和存储,也引发网友对隐私安全的担忧。

对此,旷视澄清这只是技术场景化概念演示,尚未投入使用。其在教育领域的产品专注于保护孩子在校园的安全。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各种场景中,旷视会坚持正当性、数据隐私保护等核心原则,接受社会的广泛建议和监督。

不过,即便这张图片所描述的场景只是概念演示,也引发了外界关于AI技术的探讨,与此同时另一则“AI换脸”技术引发的风波还未平息,这背后共同透露初的是人们对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的担忧,如何保证技术的正当性、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,仍是亟需行业正视的议题。

旷视自身也作出了一些努力,今年7月,旷视曾发布了基于企业自身管理标准的《人工智能应用准则》,试图从正当性、人的监督、技术可靠性和安全性、公平和多样性、问责和及时修正、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六个维度,对人工智能正确有序发展作出明确规范,同时给出相应干预措施或指导意见,确保人工智能能够在可控范围内持续发展。

港股IPO前路漫漫

中国人工智能市场前景广阔,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,以及阿里巴巴等巨头的布局,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扩展。数据显示,自2015年开始,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逐年攀升,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约为238.2亿元,增长率达到56.6%。预计到2020年,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接近500亿元。

在“AI第一股”头衔下,旷视上市的考验不仅仅在于公司本身,更会带来对整个AI行业发展前景的审视。一直以来,市场就有对独角兽公司估值虚高的质疑,资本都是逐利的,市场更关注上市企业的赚钱能力。此次赴港上市,面对二级市场的投资者,旷视的表现还有待进一步证明。

对旷视科技而言,上市只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节点,而前路依然隐忧频现。

在招股书中,旷视用了大量篇幅来介绍公司面临的风险因素,体现在单一大客户集中,行业竞争激烈,研发投入占比高等诸多方面。具体到商业落地,也面临多方问题,例如留住现有客户及吸纳新客户,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商业化,与目前或日后进军行业的其他公司竞争等。

人工智能行业技术快速演变,需投入大量资源,以保证创新力和竞争力,旷视预期研发开支还会持续增加。不过从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来看,即便旷视这几年来砸重金投入,带来的经济效应并不明显,再加上旷视现阶段涉足的几个领域竞争激烈,如何提升竞争力,持续造血输出,保持变现能力是旷视面临的现实问题。

官方微博/微信

每日头条、业界资讯、热点资讯、八卦爆料,全天跟踪微博播报。各种爆料、内幕、花边、资讯一网打尽。百万互联网粉丝互动参与,TechWeb官方微博期待您的关注。

↑扫描二维码

想在手机上看科技资讯和科技八卦吗?

想第一时间看独家爆料和深度报道吗?

请关注TechWeb官方微信公众帐号:

1.用手机扫左侧二维码;

2.在添加朋友里,搜索关注TechWeb。

手机游戏更多